關於便當
日本的便當文化源自於「攜帶食物」的概念。這並非獨有於日本,而是一種在世界各地都受歡迎的文化。然而,對於日本人而言,便當不僅僅是一種「攜帶食物」,更是源自古老的飲食文化,被形容為「嵌滿母愛的寶石盒」,充滿愉悅的用餐方式。
便當在漫長的歷史中經歷了從簡單的攜帶食物到如今美味、外觀、營養平衡、便利性和功能性兼備的演變和發展。如今,便當不僅僅是填飽空腹的攜帶食物,更是一種融合了多個方面需求的全新食品形態。
在江戶時代之前,人們一天通常只有兩餐。但在《延喜式》中記載,進行繁重勞動時,人們會以飯為間食。另外,便當中常見的「おにぎり」,在2000年前的彌生時代遺址中發現了三角形狀的炭化大米,證明其製作已有相當悠久的歷史。
攜帶食物的代表是「糒(ほしい)」,通過將飯乾燥處理。在此基礎上,又有了將籾(もみ)未脫粒的米烤製成的「焼米」。這兩者只需在水或熱水中浸泡即可食用。
鎌倉時代,立職官員常食用一種稱為「屯食(とんじき)」的強飯握飯,據說一天要吃4合以上的米飯。到了江戶時代,大量的文獻存世,我們可以清晰地了解當時的便當是什麼樣子的。同時,在這個時代,已經有了現代人熟悉的一天三餐的飲食習慣,普通民眾也開始攜帶便當去城堡或農田工作。
如何呢?看完便當的文化歷史有沒有更了解日本的文化呢?
Please login to post a comment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