關於日本關東煮
「關東煮」是一道起源於日本的傳統料理,其名稱的由來與串烤豆腐的「田楽(でんがく)」有關。在這道料理中,「おでん」的「でん」指的是豆腐。「田楽」原本並非食物名稱,而是指平安時代為了豐收祈福而跳的一種舞。
於串刺的豆腐形狀與這種舞相似,這道料理因此被稱為「田楽」。隨著宮中女性在呼喚「田楽」時,在詞首加上優雅的「お」,變成了「お田楽」。隨後,這個表達被簡化成了「おでん」。
進入江戶時代,「おでん」開始在攤販上販賣,並在江戶的街頭變得受歡迎,與烏龍麵等並列。在這段時期,「おでん」仍然指的是串烤的形式。在江戶時代後期,千葉縣的銚子和野田一帶的醤油製造變得興盛,據說在這個契機下,開始在江戶使用醬油燉煮的「おでん」誕生。
在「おでん」的歷史中,「煮込みおでん」傳到全國之前,已經傳入了關西。在大正時代,東京的廚師把「煮込みおでん」帶到了大阪。然而,當時關西的「おでん」指的是串烤的「田楽」,因此從東京帶來的「煮込みおでん」被稱為「関東煮」以區分。
這種「関東煮」由於是濃郁的醬油風味,不適合關西人的口味,因此進行了改良,使用了關西獨有的昆布湯底,風味更淡。此外,作為成分的章魚、牛筋、鯨舌等也加入其中,「関東煮」在關西變得非常受歡迎,甚至在日本中有各式樣的湯底展開,成為日本人心中冬天的靈魂美食。
Please login to post a comment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