關於日本御飯糰
日本御飯糰(おにぎり)最初是指「將配料包裹在煮熟的米飯中」的料理。在《廣辭苑》中,“おにぎり”被解釋為“にぎりめし。おむすび”。“にぎりめし”搜索時,有“握り固めた飯”的含義,“おむすび”是“指握り飯”的意思。
最早的御飯糰可以追溯到彌生時代。在石川縣杉谷的“茶野畑遺址”中發現了“日本最古老的御飯糰”,形狀類似於三角形的炭化米塊。這個炭化米的製作方式表明它使用了類似現代御飯糰的日本米,並在蒸煮後進行了二次烘烤。這種形狀的米在全國範圍內都很罕見,特別是這個例子是最古老的。彌生時代後期,貴族在宴會上用蒸熟的糯米製成的“屯食(とんじき)”招待僕人。這種“屯食”主要是卵形狀,用糯米製成,而在當時,這種雜糧食品主要是在特殊的場合享用的奢侈品。隨著時間的推移,從平安時代末期開始,這種“屯食”逐漸演變成了類似現代御飯糰的形狀。
在戰國時代,御飯糰作為軍糧非常受歡迎,人們製作了菜飯御飯糰。在豐臣秀吉統一天下後,白米相較於赤米和黑米產量更多,逐漸普及。在江戶時代,御飯糰開始被廣泛用作“便當”,也是御飯糰作為“攜行食物”的興起時期。在明治時代,御飯糰的文化更加廣泛傳播。明治18年,日本鐵道宇都宮站首次售賣的“便當”中就包含了御飯糰。
實際上,包裹在保鮮膜中而不是直接用手握更衛生。而且,如果御飯糰太熱,可能會燙傷,所以最好“稍微冷卻一下”再吃。
Please login to post a comment.